面对困惑,赴台湾大陆生没有竞争力?
2015-07-23 09:18 信息时报
2011年高考结束,他们在志愿书上填下了改变人生的决定,赴台求学四年。在大陆,他们被冠以大陆赴台读书的“先遣部队”;在台湾,被称为“陆生”的他们为台湾注入了新血液。2011年,台湾高校首次面向大陆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个省市招生,高考成绩达到本科二批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不限专业背景,均可报名,共吸引928位大陆学生跨海求学。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四年后毕业,他们将何去何从?
第一堂课 上网学习台湾用语库
来自福建的关博伟说起话来带着“台湾腔”,因为福建话与台湾话很像,有朋友认识他两年才知道他是陆生。
相较于很快接受台湾风俗习惯的关博伟,来自浙江的周家辉则感到有些不适应。“如果你说电脑‘死机’了,他们都会表示听不懂,因为在台湾那叫‘当机’;土豆也不叫‘土豆’,叫‘马铃薯’。”上网学习台湾用语库,成为了很多陆生赴台的“第一堂课”。
陈静远就读于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她说,在大陆,一般别人说了“谢谢”,会回“不客气”或者“不用谢”,而台湾的习惯是回“不会”;他们所说的“等一下”也其实比我们所理解的“待会儿”的时间要长。
考试形式 以PPT居多,很少见挂科
2008年,一则“台湾学生以7.69分考上大学”的新闻引发两岸热议。这边厢是高考大战越演越烈,那边厢却是“人人都能上大学”。在关博伟看来,台湾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少高校多的现状。
相对“僧多粥少”入学门槛高的香港高校,虽然考上台湾高校很容易,但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会因此下降。体现在高校教学上,台湾高校老师人均指导的学生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听在大陆读书的同学说,他们的老师上完课扭头就走,这在台湾的大学是非常少见的。”关博伟说。
“只要按时完成课程作业,考试前认真复习,绩点绝对不是问题。”一篇关于赴台陆生撰写的“经验帖”中这样写道。关博伟告诉记者,“挂科”在台湾高校的确很少见。考试的形式以做PPT展示居多,为数不多的纸笔考试也多为开卷,基本没有闭卷考试。
“陆生都超拼的。”首批赴台的大陆学子虽然仅有928人,但是却为台湾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在这4年间,他们拼劲十足地学习,甚至成为了台湾学术研究的生力军。“自修室大多是陆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多是陆生,积极向老师提问的几乎都是陆生。”关博伟说。
面对困惑 赴台大陆生没有竞争力?“登台”求学的经历无疑是陆生简历上的亮点,但这批即将“着陆”陆生们却坦言,“这条路似乎走得更加艰难”。直接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不能留台工作,大四还要完成课业或会错过大陆校园招聘季。此外,作为2011年赴台求学的本科生,近两三年才松绑的陆生政策也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实习经历十分有限,私立高校的知名度较低,大陆企业对台湾学历的质疑。”每一项都加重了陆生肩上的担子。
“回大陆找工作时,赴台陆生并没有竞争力。”这是关博伟最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在他看来,由于首批接收赴台本科生的高校基本为私立学校,学校知名度较低是陆生就业时的“硬伤”。
学金融的陈静远,毕业后曾有过找工作面试的经验。“台湾学校与企业的接触少,只有少部分台商企业开展校园招聘,但是大多陆生都没能在招聘上找到理想工作。”她认为如果回大陆找工作的话,可考虑台商企业,“大陆很多台商希望选择同时了解台湾和大陆市场的人才”,她身边不少一同赴台求学的同学都进入了大陆的台商企业。
继续升学 读完研究生再回大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首批赴台陆生中将近半数人和关博伟作出了一样的选择继续升学。前几日,收到台湾科技大学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关博伟心中悬着的大石才终于落地。
“我的女朋友在大陆读书,今年毕业后准备直接工作。一旦我留台升学意味着还要继续异地恋。”关博伟坦言做出这个决定经历了很久的心理斗争。而他最终申请的都是地处台北且为“大陆熟知”的公立大学,目的就是为研究生毕业后回大陆找工作打好基础。
2015年,台湾共计115所高校录取2024名陆生赴台就读学士班,录取人数创五年来新高。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大陆学子赴台求学,一边是政策限制,针对陆生赴台政策尽快“松绑”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顺应时局发展,陆生政策似乎终于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从不能拿奖学金,到可以拿非政府奖学金;从不能参加实习,到部分学校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实习。
据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透露,针对陆生的政策除“毕业后不能留下来工作”及“不采认大陆医事学历”两项,其它将陆续解禁。作为政策不断放宽的见证者,“资深”陆生关博伟认为赴台陆生的未来十分明朗。
出奇一致 赴台不后悔,很值得
虽然就业略受影响,但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赴台陆生均表示,到台湾求学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如果时光倒流回2011年,你还会选择赴台读书吗?受访陆生的回应却出奇地一致——不后悔,很值得。贺小语说,“来台湾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经验,高中生择校,如果想要有一个不同于跟大陆念书的经历,挑战自己的话,那可以来台湾念书体验一下。”
虽然贺小语打算继续升学,但她也意识到,如果首批陆生回大陆找工作,可能会遭遇一些麻烦,比如有一些单位对台湾的学校没有什么概念。她说,“辅仁大学在当年报考的时候算名气很大的了,但是一些名气不是很大的学校有可能会在内地比较少被认可。因为不能实习,比如一些护理系的可能就比较吃亏;而传播类的话,就算不能实习,暑假也可以回大陆去实习,不会有太大影响。”此外,学校也有在做一些努力,有一些校友会定期提供就业咨询,或一些两岸就业招聘会。
心得体会 用多元视角分析问题
作为首批赴台陆生,因参加淡江大学2014年学生会长选举而引发热议的陆生蔡博艺在其书中写到,“其实台湾和大陆的地理距离并不远,远的是心理距离。台湾和大陆存在的不是时间差,而是时代差”。
也正是因为文化环境的差异,让陆生们看到了18年来从未看到过的风景,也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多元”是访谈中陆生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多元文化,多元资讯。”赴台求学的4年让他们得以用多元的视角去分析看待问题,也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论在哪,我都会拼尽全力。”关博伟所说的这句话,或许能代表这批“先遣部队”所有人的心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台湾这一站也许已经成为过去,但列车还在飞速行驶,下一站又将是全新的开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055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