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2015-11-27 16:29
互联网
《背起爸爸上学》是以甘肃学生李勇为原型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影片以求学为主线,塑造了一个贫困地区孩子石娃在求学路上遇到艰辛、困难所表现出无畏、坚持、自强自立精神直至做出背着父亲上学壮举的质朴善良农村娃的艺术形象。导演在创作上用艺术手法特意刻写了两次“背起”升华了主题:主人公石娃刚入学时面对淹死过同学的马莲河不敢过河逃学时,爸爸背起了石娃淌过河去,从而为孩子淌出了一片明朗的蓝天;石娃考上大学后,面对为不拖累自己而跳井的瘫痪爸爸,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去上学,为自己背出了一个崭新充满希望的灿烂明天,背出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美德。影片凝聚了父子情、姐妹情、师生情,还有浓浓的故乡情,奏出了一首“爱的交响曲”,让人荡气回肠……
是什么让这个16岁的孩子能够背起爸爸迈向大学校门?当我陪着自己孩子看完这部影片,禁不住眼眶湿润时引发出这样的思考。影片向我们交代了石娃的贫穷环境和他的艰辛求学历程,我从中读出这样传递的信息:贫穷的环境,艰辛的生活并不是造就石娃行为的因素,而传承千年的优秀中华文化,良好的家庭教育,亲情的关爱才是让石娃走向成熟,走向成长,因为贫穷并不只是石娃拥有的,典范却是石娃创造的。
优秀的石大(爸爸)带出来优秀的石娃(孩子),成功从父母开始。天下的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的憧憬,但有时我们做父母的却不知怎样去“望”。我们常常把孩子“成龙”看成是学校的事,忽略了家庭才是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因素。他把家庭列在了首位。我常听到很多人抱怨现在独生子女: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但做父母很少这样问自己:合格了吗?我也常犯这样的错误,家庭教育陷于“作业做了没有’’ ,“考试要考多少分,班级要前几名”。孰不知自己干什么事都未这样要求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是对待孩子。父母亲是孩子的大山,只有把自己这座大山坐“稳”了,坐“正”了才能成为孩子的参照物。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给孩子教育从何入手是每个家长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石娃是靠着转勺子来决定上学的命运,石娃爸爸因贫穷而用这种古老的方法选择姐弟俩的上学机会,可是这种简单的方法却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公平,公正传统思想,这种文化对石娃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几千年儒家文化,儒家提倡人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而修身以德为先,德以孝为先。教育学家告知我们家庭教育以德为先。“德若才之帅,才若德之资也”,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动力和导向作用,一个人即使再有才缺少德,对社会也是无益,甚至有害。药家鑫案件的反思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剧。
让孩子接受情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孝敬父母的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发展,虽然石娃贫穷的环境,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去亲身体验,但应该让孩子有所感受。要培养起孩子的爱心、自尊心、自信心,秘诀在于建立亲子的关系,以关爱为基础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平等。我们要把孩子当人看,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去观察这个世界,让孩子培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作为父母,不要把庞大的希望和沉重的负担压在孩子身上,只要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就足够了。
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