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
2016-02-22 16:08
互联网
在伦敦西区,幽静的肯辛顿公园东北角的长湖畔,矗立着一座青铜雕像。雕像是一个小小的男孩。那孩子叉开两腿,挥舞双臂,口吹一支芦管,像是提腿奔跑,又像是腾空起飞。他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神气活现,十足一个快乐之神。他,就是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长不大的孩子。他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创造的童话人物。
《小飞侠彼得?潘》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彼得·潘因为害怕长大,他出生没几天,就从家里逃到了永无乡。那是个奇异而热闹的地方,住着印第安人部落,海盗,各种野兽,人鱼,小仙子,还有一群被大人不小心丢失了的孩子,他们的队长就是彼得。他们不用上学,不用学规矩,还不时能碰上惊险的乐事,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就有一样美中不足:他们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位母亲。但彼得最瞧不起成年母亲,他想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于是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他飞到伦敦,诱使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跟他一起飞到了永无乡。温迪做了孩子们的小母亲。从此,三个来自内陆的孩子真正过上了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能见到的奇妙生活。他们住在地下的家里,出入经过树洞;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游戏;和印第安人进行虚拟战争;搭救过美丽高傲的虎莲公主。温迪因为想念母亲,央求彼得让他们回到伦敦的家。途中,孩子们被凶残的海盗头子胡克劫持上了海盗船,彼得为救他们,与胡克决一死战,使胡克掉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彼得护送孩子们回到了家。多年后,温迪长大了,真的做了母亲,彼得又把温迪的小女儿带去永无岛。于是,一代复一代,小母亲不断更换,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的长不大的小男孩。
故事中巴里把一些可爱的、可笑的或逗乐的形象,设计了许多奇巧的情节构想,令人不由得惊叹他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例如被达林夫妇用作保姆的竟是一只大狗;彼得试着用肥皂水来粘他那被切断的影子;星星们凑拢在达林家的上空,怀着好奇想瞧一个热闹,它们不住地眨眼睛,那是他们在窃窃私语;每一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来,就有一个小仙子诞生,而每当一个孩子说他不再相信仙子,就有一位小仙子死去;礁湖里,人鱼用尾巴拍着水泡玩游戏,天边的彩虹就是他们的球门……这一切,给人以无穷的童趣的愉悦和美感。
但《彼得?潘》又不仅仅是一篇童话。它比单纯的童话似乎多了一点什么,那或许就是故事的寓意。人们尽管留恋童年,却已回归无路。因为成年后的人们像长大了的温迪,没有了想象的翅膀,永远失去了自由翱翔的本领。巴里用带泪的喜剧,对比了童稚世界的无穷快乐,和成人世界的索然寡味。温迪们无法不长大,这是无可奈何的必然。幸好,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彼得。他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绵延不绝、永存不灭的童年,和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人总要长大,这很不幸,但人类是有希望的,“只要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