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管窥清华“写作课”

2018-08-01 14:10

  

“我校将面向所有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日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一番表态引起社会热议。据介绍,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清华经管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导者,能够运用独立思考去写作、沟通、表达,正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之一。2009年,该校经管学院被列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学院,率先增设中文这项基本技能,并具体落实在“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两门新课程上。通过9年探索实践,为该校在全校范围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提供了参考经验。

“写和说的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短板

写作课,这是一门目前在国际高校,包括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开设的大一新生必修课。在哈佛大学,“英文写作”是对本科生要求的唯一一门必修课。按照哈佛大学的要求,写作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从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论说写作的必要训练。一手研究、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是贯穿其中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训练,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历程上是一个短板。从国内一些高校的中文课来看,更多的是文学课、文化课,偏向文学阅读和写作以及提高文学素养,更多关注的是写作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写作内容以及论说表达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从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可以看到,高校毕业生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差、会议总结或纪要写不好、实验结果表述词不达意等现象,均凸显了在高校中加强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把写作和沟通作为一个切入点,提高大学生写和说的能力,提高运用文字语言的基本能力,就成为“中文写作”与“中文沟通”课程的基本功能。清华经管学院开设的“中文写作”课程,既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公文写作,而是基于逻辑和证据的说理写作。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服务于培养面向未来领导者这个目的,课程讲授更要关注构思布局、组织思想、搜集证据、取舍素材,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并通过提炼观点展示结论。这是一种思想和论据的组织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黏合剂得到了充分体现。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清华经管学院开设的“中文写作”包括写作基本知识与论说文写作,以写作为中心,特别强调写作的说理性、思想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中文写作”课不单是技术性的写作技巧,更是批判性思维的呈现。一篇不佳的作品,或者是由于材料搜集不充分,或者是由于逻辑论述不严谨,或者是由于理论应用不足。日常的思维训练和文章剖析成为学生的自觉。

“中文写作”的授课方式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面批”三种形式。课堂在30人左右;小组讨论通常是5个人左右的小组;“面批”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为学生讲解文章的修改。学生写作的主题由老师确定,具体内容根据学生兴趣自由选择。实现小班授课,是相当大的一项工程。仅“面批”一个环节,按照每次每个学生30分钟与老师沟通来计算,就需要一名授课老师100个小时左右的工作量。

“中文沟通”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需要高度互动、参与,采用包括案例讨论、游戏、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包括个人视频演讲、集体讨论、实践活动报告。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有策略地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顺畅沟通,能够学会作为团队成员或团队负责人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意识到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差异给有效沟通带来的挑战,还能够自行设计演讲结构、内容、辅助资料,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能产生良好的演讲效果。

就师资供给来看,寻找与此教育理念相匹配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中文写作”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中文书籍和授课模板可以适用,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改革推进了9年,“中文写作”课的老师从一位扩展到了三位,而“中文沟通”课老师稳定在两位。

在过去9年的探索中,“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这两门课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这两门课程跟一般的知识性课程不同,尤其重视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在观察、比较同学们做法的同时,有助于跳出自己固有的沟通(包括写作和口头交流)模式,探索更优的沟通策略。”2010级本科生陈大鹏说。

好的教育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清华经管学院经过9年思索与实践,在“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两门课程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钱颖一院长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他认为这两门课距离他心目中的一流水平依然有相当的距离,改革依然在路上。

在实施2009年版本科培养方案7年之后,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至2018年春季学期的两个学年中,经管学院组织了七场有关本科教育的座谈会和研讨会,认真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提出整改方案,并组织落实。

在2017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学院教学办公室对通识教育课程组织专项调研,钱颖一院长把重点放在“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这两门课程上。一方面,他通过组织座谈会、与学生个别交谈等方式,听取在校生的意见。另一方面,他到“中文写作”的三个课堂和“中文沟通”两个课堂听课,与授课教师交流,共同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之后,他同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徐心教授以及教学办公室的老师们多次研究改进措施。为“中文写作”聘请院外和校外新教师,增加“面批”环节的时间和要求,改进“中文写作”课教学大纲等,都是在调研后形成的新举措,并已经落实。

在调研中发现,这两门课,尤其是“中文写作”课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师资匮乏。与美国一流大学通常只包括十几个人的小班授课相比,现有的“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课堂规模仍然偏大。而要想做到十几个人一个课堂,必须增加教师。除此,目前学生投入仍然偏少,为提高课程效果,需要学生增加投入的时间。在更深层次上,学生的写作水平受制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写作是把批判性思维显性化,而写不好往往是因为想不清。写作的成效是看文章是否有说服力,而这仅靠写作课是不能达到的,还需要学生的知识功底和思辨能力。

“衡量对学生培养的成功与否至少需要20年或更长的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教育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清华经管学院‘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的功效,也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钱颖一院长说。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