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历时数年研究,阶层分化下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2018-09-20 10:15

  


编者的话:近些年,阶级分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刺痛着中国家长和教育人士的神经。在美国,同样的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所写的《我们的孩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展现了美国的教育现状,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的生活机遇的?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警示,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在美国,世世代代的人都坚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收获理想的人生。然而作者却指出,这种“美国梦”在一步步走向破碎,原因便是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孩子成长环境大为不同,导致今后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


书中讲述的故事很像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电影《起跑线》,两个世界的生活差别是如此之大,我们该如何面对“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质疑?虽然美国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其中展示的教育现象,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解读,值得每一位关心下一代的人思考。


教育分化,现实有多残酷?

这本书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的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全方位的关爱。除了家庭之外,作者还对学校教育、社区邻里等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些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纽约时报》曾评价道,“读罢此书,没有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


住在独栋豪宅中的孩子,还在婴儿时期,母亲就给她读书,到了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能自己读书了。这类父母时刻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任务。可以说在教育方面,他们的父母丝毫不敢放松。而当孩子回到家,全家人共进晚餐,一起交流。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人生榜样。最终,她走进了知名大学。


而居住在贫民区的孩子,可能面临这样的境遇:从小父母离婚,成长在单亲家庭,家里经济拮据,面临着生存挣扎。在此条件下,父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关心孩子的教育。这些孩子后来逐步走向自暴自弃,在高中毕业后没有进入大学,开始四处打工。



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

上面所讲的故事看起来似乎有种必然性,那么,在经济条件这个因素背后,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逻辑是什么?


从儿童发育的角度看,孩子早期的成长环境从一开始就会影响他们大脑的组织发育。经过科学研究,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父母尽到责任,那么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就能在3-5岁之间有特别迅速的发展。而一旦大脑的执行能力有所欠缺,会影响孩子解决问题、应对逆境的能力。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学龄前对孩子的投入,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然而,对一些家庭来说,却连这个也做不到。是否关注早教,与父母所受的教育、家庭收入呈现了一种相关性。最典型的就是,睡前故事。当一些家庭的父母一边讲着图画书中的故事,一边鼓励孩子做出回应时,另一些家庭却连故事书都很少买。


在教育模式上,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模式,最典型的是“放任教育”和“紧密教育”,现代的父母大都已经不认同放养式教育。但观察现实,这种模式依旧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育模式的差异,并不只是停留在父母口头上的理念,而是体现在他们的现实行动中。


做家长必须做到“有心有力”,“模范父母”需要家长投入时间和精力。通常,那些文化程度低、经济上更困难的家庭很难实现对孩子的精心栽培。而所谓的精心栽培的教育主要是父母从一开始就深谋远虑地为孩子做打算,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养。


此外,这些差别延伸到了学校教育方面,导致学校教育也产生了分化。孩子在入学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你的同学是谁?你和哪些人一起上学?这是个大问题。



路在何方?

上面所讲的教育差别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好的教育在于理念和品质,家长真正要给孩子的是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为人处事作风。好的教育不一定要斥巨资,而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倾心陪伴,注重软实力和人格的养成,塑造孩子非认知维度的品行。


事实上,高知父母致力于培养自主、独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要让孩子有能力做出积极向上的选择。相反,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往往把目光投向纪律和服从。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得网友们纷纷讨论,两位家长租房20年培养出3个学霸子女。尽管生活拮据,赚钱养家忙碌,但20年来,家长始终坚持着对三个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在此基础上,他们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支持他们自己做决定,经常与孩子一起聊天、做一些缓解压力的小游戏等,还专门带孩子去打工的工地体验,帮助孩子形成应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人。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无论父母的文化水平、语言能力或投入程度到底如何,只要为孩子读书,都能促进孩子的发育。关于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有家中是否有藏书,父母带孩子去图书馆的次数等。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形但意义重大的投资。


前段时间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哈佛男孩”,从无家可归到哈佛全奖录取,这一路逆袭的故事也正是例证。尽管家庭不稳定,受到同学的歧视,但是他有着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他坦言,尽管周遭环境各种不利,但是书本成为了他最好的伙伴。


关于教育理念,家长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妥善处理自身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以身作则,注重家庭晚餐,积极沟通等,都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力量。



诚然,不管是学区房,还是补课班,教育分化的每一个现实让众多家长感到焦虑和头疼。但焦虑之余,父母更应该注意的是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事情,优质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走心,有着合乎成长规律的理念,注重品质的养成,远非一时的金钱所能衡量。


教育不是实验,搭配各种合适的配方就能产生适当的成果,同样的,一种教育理念的实现也没有固定的一种途径,除了金钱之外,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动脑筋,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合乎规律的理念。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