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2015-10-14 13:23 互联网
三、若干问题
1、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结合的过程: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阶段;第二阶段,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3、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党内合作的方式及意义?
6、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7、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8、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9、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
10、五卅运动:性质、斗争形式、规模与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意义(①是反帝大风暴的开端;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③检验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④锻炼和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直
接为北伐战争提供了群众基础)。
11、北伐战争的条件和胜利原因?
⑴条件:①直奉军阀勾结起来向革命势力进攻;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北伐的政治和组织条件成熟了;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与训练,以及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国民军的配合,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了。
⑵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配合;③国民革命军中的饿政治工作,广大北伐官兵,尤其是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英勇作战;④北伐方针的正确;⑤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12、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3、1927年—1930年夏红军建立的主要革命根据地(结合地图)?
14、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1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
⑴原因:是由国内外主张和平解决的力量占了明显优势。
⑵意义(略)
16、综合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表现?
⑴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其变化趋势是由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九一八”事变前,阶级矛盾很突出,有不同于以往的新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并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⑵围绕主要矛盾而展开的次要矛盾: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党内的矛盾斗争(新军阀之间、派别之间、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面临日本侵略爱国力量与蒋介石之间;亲日派与亲英美派之间等);共产党内部的路线斗争(正确路线与“左”“右”倾错误路线之间)。
⑶主要矛盾变化与政党的方针和政策:
①共产党方面:发表“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
②国民党方面: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冯玉祥反蒋抗日、福建事变李济深等反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中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和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⑷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说明了: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而成为次要矛盾。
17、正确评价人民群众及毛泽东个人在工农武装割据中的历史贡献?
⑴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其作用集体表现在他们是实现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⑵评价:①工农大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力军;②中共起到正确的领导作用;③中共杰出人物群起了具体领导作用;④毛泽东作出了杰出的独特的历史贡献(“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反围剿的军事方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
18、1931—1936年抗日民主运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⑴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严重;蒋介石的妥协退让;中共的号召宣传
⑵特点:范围广;人数多,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⑶影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其侵略野心;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好了准备。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055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