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2015-10-14 13:23 互联网
三、若干问题
1、维护民主共和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当时历史发展的特点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和外国殖民主义势力,是历史发展曲折反复的社会根源(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是复辟和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是外部因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阶级根源;反动势力不甘心推出历史舞台、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涣散、脱离群众等具体原因。
2、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表现:①政治上,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两种政治势力并存,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思想文化上,“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并存。
原因和影响(略)
3、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方式的演变与失败原因分析?
革命斗争方式的变化: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议会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共和国政体。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发动武力讨袁。失败后,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袁活动;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的阴谋;后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原因: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彻底扫清内外反动势力有关;与孙中山依靠军阀斗争方式有关;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好革命依靠的力量。
4、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⑴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①强调中国落后,日本先进,畏敌如虎;②幻想通过公开的外交活动,依靠国际联盟主持公道,阻止和制裁日本的侵略活动;③企图通过秘密谈判,牺牲东北以保全本部十八个行省,维护四大家族的私利;④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把中共视为主要敌人,惧怕抵抗会造成全国的抗日运动,从而有利于中共的发展,认为“宁亡于日,不亡于共”。
⑵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怒斥不抵抗政策,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企图以“必先安内”为掩护,加紧围剿红军的根据地。
⑶实质:卖国反共。
5、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及原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⑴造成起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的原因有: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②英美帝国主义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极力劝降;③国民政府没有抗战到底、取得彻底胜利的决心;④但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没有改变。
⑵造成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原因有:①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没有放弃独裁和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②日本改变侵华方针;③经过一年半的抗战,中共抗日力量反而更加强大;④但由于日本扩大战争,西方国家和苏联都不希望中国统一战线的破裂;⑤日本灭亡中国之心不死,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⑥中共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的牵制,减轻其压力,使其不敢轻易放弃统一战线。
总之,这是由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加上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制约其内外政策。
6、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⑴不同点:合作方式不同;合作的政治基础不同;结果不同;其中中共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
⑵相同点:背景相同;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7、抗战胜利后中国各方面的政治要求?
⑴美:视中国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要求控制中国;
⑵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企图消灭人民力量,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⑶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⑷民主党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出发,力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即通过和平方式,在中国建立多党制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⑴内战前:假和平、真内战;
⑵内战爆发后: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⑶三大战役后:假和平作缓兵之计,企图实现“隔江而分治”。
9、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
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055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