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东方学校官网Logo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2015-10-14 13:23    互联网

二、知识深化

1、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阶级性决定了政治纲领的性质。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经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析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新三民主义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与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2、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阶级性是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三要看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

3、怎样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其中,辛亥革命是为了确立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三次余波士为了挽救和维护民主共和。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的成败得失时由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决定的。

4、蒋家王朝的法西斯主义

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欺骗性,是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是官僚资本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的结合。它在政治上实行特务统治;经济上四大家族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军事上进攻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外交上实行卖国政策;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5、国民党为何丢掉了中国大陆

真正原因在于:①“失民心者失天下”;②在农村的失败;③国统区经济崩溃;④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⑤国民党外交走入死胡同。

6、如何评价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国民党前后期的核心人物分别是孙中山和蒋介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依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第三要有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比如对蒋介石的评价,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阶段法”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可分为六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退踞台湾时期。

6、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依次全民族抗战。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并存;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阶段,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日只留于口头上。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

7、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1924—1949年,国共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战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从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认识?

⑴形成:(略)

⑵认识:①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正式形成;②抗战胜利后,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国共关系逐渐破裂,统一战线也不复存在;③统一战线中,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共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在思想路线上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斗争的制约因素?

21、抗战中,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22、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23、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主要区别?

24、国统区与抗日根据地统治状况的比较?

⑴经济状况:国统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农业衰败,通货膨胀严重,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方针和措施,发展经济,为抗战审理提供物质条件。前者重工业有较大发展,内地工业比重较大,这与抗战初期工业内迁有关。后者以农业为主,这与日伪包围和国民党封锁有关,需要首先解决吃穿问题才能坚持斗争。

⑵政治状况:国统区是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三者相互渗透结合为特征的独裁统治,以及内部各派系的倾轧,包括汪精卫集团的叛国。后者则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发展统一战线、整风运动统一党内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使根据地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⑶抗战形势: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敌后战场不断壮大。

25、为什么说“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⑴背景:抗战即将胜利,由民族革命向国内民主革命转变;⑵政治:中共在更成熟后,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新的路线、方针、政策;⑶组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更团结和巩固;⑷思想:延安整风清算了左右倾错误,统一了党内思想;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完成任务提供了思想保证;⑸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好了重要准备。

26、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⑴是落后的大国反对帝国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⑵是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贡献最大;⑶两个战场并存;⑷具有两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

27、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⑴战争领导不同;⑵民众的动员程度不同;⑶战略战术不同;⑷国际环境不同

28、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三种势力三个前途?

⑴国内形势:

①趋势: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②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③国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民党军队虽有优势,但呈衰弱趋势;共产党军队虽处劣势,但呈增强趋势。

⑵三种势力和三个前途:

①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使中国重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以共产党核心的革命力量,要求和平民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③民主党派为首的中间力量要求走中间路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29、蒋介石三次电邀共产党和共产党应邀参加谈判的原因?

3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⑴政治上:①内战前提出三大口号,并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主。②内战爆发,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领导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联合民主党派,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境地。③三大战役胜利后,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④1949年4月的北平和谈彻底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骗局。⑤1949年9月,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建国问题。

⑵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

⑶军事上:①内战前,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②内战初期,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战法;③第二年及时进行全国性传略反攻;④第三年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战略决战;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⑥1949年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渡江战役,并取得最终胜利。

31、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3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33、新中国建立后,在头三年的任务?

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⑵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其中,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是中心任务。

34、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巩固的措施?

35、1947年土改政策和1950年土改政策的比较?

前者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后者是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从而有利于减少土改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36、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基本情况?

第一阶段,到1950年上半年开始好转;第二阶段,到1952年底根本好转。措施(略)


全部课程

小学\中学\考研\四六级\出国留学

联系我们

您也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联系我们

* 客服咨询电话:400-0551-888

精彩推荐

  • 考研课程
  • 托福课程
  • 雅思课程